张世华 邢晓春
京郊一家较大规模的菜市场开业了。长长的购物交款队伍中,不少人拿着一些粉红色的小票用来结算付费,小票上面写着50元“代金券”。问起正在忙于收券结款的收银员:“为什么不用现金结算,而收这么多购物‘代金券’?”回答:“这都是一些单位向店里买的,发给职工购物,用起来方便省事。” 这种“代金券”不仅商家自发搞,还出现一些专门经营批发“代金券”业务的公司。它们联系一些饭店、商场、健身娱乐场所,为它们印制“代金券”,并组成推销队伍,到企事业单位兜售“代金券”,从中收取差价。 这种“代金券”还被延伸出多种功能来。有的商家用“代金券”来冲抵货款,有的用来支付广告经营费用等。 “代金券”真能为商家带来好运吗?有关人士介绍,“代金券”实际上就是以前“购物券”的翻版。它的卷土重来,主要是受当前内需不足的影响,打公款消费的主意。而且,“代金券”流行越广,流失税收问题也会越严重。同时“代金券”极大地损害了人民币的信誉。